九寨沟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意义
来源:九寨沟县政协   作者:佚名   点击数:3432   日期:2018-07-05   字体:【

九寨沟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为主要资源,通过生产经营和市场运作赢利,为消费者提供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文化力量的企业和行业的总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一、九寨沟县文化资源开发意义

从我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看,发展文化产业意义重大。首先,为满足全县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我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县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必然日益增强,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力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也要积极进行文化建设。其次,为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九寨沟是拥有三项国际桂冠的世界级风景名胜区,观光型旅游已经做到了极致。未来五年,九绵高速、九武高速、九若路、迭九路将全线贯通,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带来便捷出行的同时,也将使单一的观光型旅游方式造成巨大挑战,要使旅游业转型升级,就必须大力发展文化旅游。要实现“全域旅游”和“世界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也必须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充分发掘九寨沟人文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自然资源的文化意蕴和社会旅游资源的文化情趣。把九寨的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把九寨的文化产品做多做好,把九寨的文化服务做优做全,这样才能通过旅游产业扶贫的方式实现旅游富民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时,文化产业是“新经济”的骨干产业,与新高科技紧密相连,又可以容纳大量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可以坚信,文化产业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最重要的增长点。其三,为实现全县文旅融合发展的需要。实现九寨沟从单一的观光游到休闲、体验、生态、度假、康养等多元旅游模式的转变,必须依靠文化作支撑。目前,我县文化资源丰富,但文化基础资料搜集、整理、挖掘还处于低层次范围,文化资源开发、保护还处于粗放型领域,文化产品研发、上市,形成品牌效应还处于起步阶段。2016年9月县第四次党代会提出要“加快促进文旅融合”,建设“三廊四区”旅游新格局,也认识到文化发展的紧迫性和当前我县文化旅游发展的短板,强调要“充分挖掘九寨本土文化,开展文化资源普查,加大传统文化保护力度,深入挖掘九寨历史和典型事迹,深化研究《南丝绸之路中的九寨沟》《白马藏族民族史》等重点课题;将文化旅游纳入全域旅游体系,加快编制文化产业区域发展、藏羌彝文化走廊等规划,将九寨本土文化优势转变为旅游优势和经济优势;大力推进演艺产业发展,发挥国家级演艺市场集群的示范辐射作用,初步建成初具规模的文化旅游产业,培育2-3家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演艺团体。”所以,加快文化资源普查和文化基础性资料搜集、整理、挖掘以及文化资源综合性研究将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在此基础上将文化资源系统性加以研究,促进文化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将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二、九寨沟县文化资源综述

(一)九寨沟县历史演变

我们知道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辉煌灿烂,其形成中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多元一体、多民族共同创造。九寨沟县地方历史也同祖国文明一样悠久,从目前考古的成果来看,迄今为止,九寨沟县历史不会少于五千年,最早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明时期。自先秦以来到今天,我们可对九寨沟县历史做一个大概的历史分期。

1.两汉甸氐道时期

自先秦以来,九寨沟县境内就是氐羌活动的地域。《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自冉駹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冉駹即今天汶川,可见当时活动在九寨沟县一带的是氐羌中较大的一支白马氐。

西汉王朝建立后,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力度加大。于是在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西汉政府在四川北部新建十三个县级行政机构,设置了广汉郡,广汉郡所属十三县之一的甸氐道就是今天的九寨沟县。

这一时期九寨沟县历史最大的特征就是建立了相当于县一级的最早地方行政机构,九寨沟县应该是具有两千两百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2.南北朝邓州邓宁郡时期

南北朝时,鲜卑的一支吐谷(yu)浑部开始强大,他们离开辽东故地,不断西迁,进入到甘肃南部、岷江、白水江上游等地,原来居住在白水江两岸的邓至羌不断遭到吐谷浑的进攻,领地被蚕食,于是邓至羌向当时的西魏政府求救。西魏丞相宇文泰率兵亲征,迫使吐谷(yu)浑归还了侵占的邓至羌领地,西魏政府在护送邓至羌首领回到白水江领地后,在原两汉甸氐道故址上筑城,设立邓州邓宁郡。该城的修筑一方面可加强对邓至羌的监护,另一方面又遏制了吐谷(yu)浑的势力。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属于中国历史的大动荡、大分裂时代,九寨沟县的历史命运也摆脱不了这一历史的特征。因此,这一时期九寨沟县的建置时废时兴,历史头绪显得纷繁复杂。

3.隋唐扶州同昌郡时期

隋唐时期,九寨沟县为扶州同昌郡。隋文帝为了安置归附的吐谷(yu)浑一部,就在今天的松潘县黄龙乡附近设置了扶州,开皇七年(公元587年),隋王朝将扶州城由松潘黄龙乡迁至九寨沟县安乐乡下安乐村(今天当地人称其为水扶州)。到了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又改称扶州为同昌郡。隋唐时期,扶州同昌郡管辖范围非常广大,隋朝时辖八县,唐朝时辖四县。而唐时所管辖范围与今天九寨沟县的辖区大致相当,所辖四县分别是同昌县(今安乐乡)、尚安县(今黑河乡)、钳川县(今漳扎上寺寨)和贴夷县(部分在今郭元乡,县城在今文县石鸡坝乡)。

隋唐之际,随着吐谷浑的衰落,吐蕃开始强盛,不断东进,唐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蕃灭吐谷(yu)浑,这样唐蕃之间的缓冲地带消失,扶州与松州等地成为唐王朝与吐蕃争夺的最前沿,唐蕃之间多次战争就发生在今天九寨沟、松潘一带。同时,当时的扶州不但是军事重镇,商业贸易业也异常繁盛,驿道之上,人来车往,四境之内,物阜民丰。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唐玄宗天宝年间,统计扶州户数为2418户,人口为14285人。

4.清代南坪城时期

从五代到明末的六七百年时间,扶州城逐渐废弛,到清初被彻底放弃。雍正三年,清政府决定在扶州城南三里地的西山脚下、被称为南坪坝的地方修筑城池,到雍正七年(1729)正式完工。放弃扶州,筑城南坪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水患,白水江的常年冲刷使得扶州东段城墙经常坍塌;再则就是清初九寨沟地区爆发的“帕纳皇帝”之乱,清廷经过三年征讨才得以平定,但扶州城已化为一片焦土。

城池修建完毕,清政府在此设立南坪营,归松潘镇管辖,南坪营最初只是驻兵,到乾隆十九年,设立南坪巡检司,以处理民事。辛亥革命以后,1914年(民国三年),南坪设县佐,称南坪分县;后撤销分县,为松潘县第二区。

5.南坪建县和更名为九寨沟县时期

1949年12月16日,南坪得以和平解放,成为阿坝州乃至整个藏区最早获得解放的地区。由于当时松潘仍被国民党占据,因此南坪行政事宜暂由甘肃武都专区代管,到1950年2月松潘解放,4月,南坪复归松潘管辖,仍为松潘县第二区。

建国以后,南坪社会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单独建县的时机逐渐成熟。1953年4月27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批准,同意建立南坪县。到了1959年南坪县被撤销,并入松潘县,称南坪中心区。四年后,即1963年国务院同意再次恢复南坪县的建置。随着改革开放,特别是九寨沟旅游的开发,南坪县这一称谓已逐渐不匹配我县社会经济的现状。1998年,经过全县人民共同努力,南坪县成功更名为九寨沟县。

从南坪营城的修筑到松潘第二区,从民国初期设立分县到1953年单独建县,从1959年与松潘县合并再到1963年恢复县的建置,南坪县的建立在经历了一定的波折和反复后最终确定,行政管辖区域得以定型;因此,就历史而言单独建县对九寨沟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而将南坪县更名为九寨沟县更是抓住了历史发展的机遇,借此契机,将九寨沟县的发展推上了一个新的历史台阶。

(二)九寨本土文化的类型

九寨沟县地处川甘交界、位于“藏羌彝民族走廊”东北端,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素有“民歌之乡、琵琶之乡、情歌之乡”的美誉。自古以来,九寨沟县就是多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在这片热土上先后生活的白马氐、白水羌黑水羌、紫羌、邓至羌、吐谷(yu)浑、吐蕃、西番(西羌)等少数民族与汉族共同创造了今天九寨沟灿烂多元的本土文化,从历史人文角度而言,九寨沟本土文化大致可分为以“南坪曲子”为代表的地方特色文化、以“白马?舞”为代表的原始生态文化、以“扶州古城”为代表的名城故里文化、以“红军长征”为代表的红色革命文化、以“藏传苯教”为代表的宗教神秘文化等类型。

1.以“南坪曲子”为代表的地方特色文化

“南坪曲子”琵琶弹唱是汉民族民间艺术,其形成据民国四年(1915年)徐步蟾先生编修的《南坪乡土志》载:根据耕地开垦面积的增长记载,南坪在清初之前是氐、羌、戎、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雍正三年(1725年)建置南坪后,方有少数汉民移入,至清中叶乾嘉年间大量汉民移入南坪,汉移民又多为陕甘移民。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在演唱风格、伴奏乐器、表演形式多与陕甘一带郿鄠清唱大致相同,而今南坪汉民的生活习俗、语言表达也多与陕甘相近。因此,南坪民歌琵琶弹唱是清中叶陕甘移民逐步带入,并在近两百年的衍移融流中吸收当地藏民族、汉族、回族的民间音乐素材,是具有高亢粗犷中又具柔美的十分独特的九寨沟县民间艺术,其黄土文明气息十浓郁,秦腔韵味浓郁。

“南坪曲子”平和浑厚,旋律婉转动听,或抒情或叙事,结构完整,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语言生动形象,朴实清新,描写极为细腻,符合各种人物的特点,融景物与人物心情为一体。南坪山歌又称花儿,其风格与陕甘等西北民歌相近又迥异,主要由劳动人民口头传唱,以表现爱情、生产生活为主题。许多作品脍炙人口,经久不衰,在民间广为流传。

“移民本土化”是以“南坪曲子”为代表的地方特色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同时也是民族融合的产物。从南坪曲子的发展来看,虽然其主要流行在汉族群众中,但部分回族和藏族、特别是下塘白马藏族中也流传。

除了“南坪曲子”而外,我们还可以从“南坪方言”“南坪民居”“喝咂酒”“攒老爷(喇嘛神崇拜)”诸多习俗中看到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

2.以“白马?舞”为代表的原始生态文化

作为九寨沟县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舞”,主要流传于白马藏族中间。它源于白马人崇尚“万物有灵”的原始时期,是氐羌文化与藏文化的融合体,带有一定的祭祀性。其拟兽舞蹈的特征说明它应是远古“百兽率舞”的遗存之一。“?舞”原始、神秘、古朴的特点成为九寨沟县原生态文化的典型。

1)原始性——主张“万物有灵”,崇尚多神崇拜。将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相结合。是白马人处于氏族社会阶段的产物。据白马人相传是为了纪念其始祖杨戬(即二郎神,传说中商末周初的战神)。

2)神秘性——最初应该是在神坛上祭祀所用,后来变为既娱神又娱人,今天“?舞”仍然只是在重大节日和重要活动时才表演;其神秘性还表现为“?舞”属于典型的萨满文化,说明白马人的历史进程还没有演化到真正意义上的宗教阶段。

3)粗狂古朴——“拟兽”,即模仿动物的形态是其表演形式上最显著的特点。“百兽率舞”语出《尚书》,本意为帝王修德,政治清明,群兽为之起舞。“?舞”中所拟之兽多为神兽或对白马人社会生产有重大影响的动物。古拙、夸张的舞步在羊皮鼓和长号的伴奏下显得格外神秘惊心。与“?舞”一样展现出原生态文化的还有白马“涂墨节”、火圈舞、登嘎甘?(熊猫舞)等。

3.以“扶州古城”为代表的名城故里文化

九寨沟县历史积淀深厚,遗址遗迹分布较广,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1)三国故里、北朝名城。

邓艾灭蜀,追击姜维时,曾长期驻兵在九寨沟县永丰、永和一带,后来邓艾绕过剑门关翻摩天岭(今黄土梁)灭掉了蜀国,这一事件对三国以后九寨沟县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当时生活在九寨沟县的白水羌改名为邓至羌,称野猪关梁子为邓至山,西魏政府在今天南坪中学附近修筑了邓至城,设置邓州邓宁郡。

2)大唐扶州、古国羊峒。

扶州城的修筑使得九寨沟县进入历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管辖区域最为宽广,隋朝管辖八县,唐朝管辖四县;地处唐蕃势力相接的要冲,既是唐蕃交往的门户,又是唐王朝抗击吐蕃的桥头堡。从隋文帝开皇七年(公元587年)到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的一千一百多年里,九寨沟县一直以扶州相称。与此同时,九寨沟县的另外一个称呼“羊峒”也是这从唐朝开始。吐蕃王朝兴起之前,今西藏阿里地区和新疆西南部有大小羊峒国,“至贞观末,为吐蕃所灭,分其部众,散至隙地”,羊峒部众曾多次随吐蕃征战,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吐蕃怀疑吐谷浑离间唐朝嫁公主到吐蕃,于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率羊峒共击吐谷(yu)浑,吐谷(yu)浑不能亢(抗),走青海之阴”,继而围松州,唐蕃间爆发第一次大规模战争。后唐王朝以文成公主入藏和亲,但吐蕃征发的羊峒兵没有接到回师的指令,就留在了今天九寨沟地区,此为九寨沟县称羊峒之始。后来,习惯以九寨沟沟口羊峒桥为界,分上、中、下羊峒。

3)秦川锁钥、柴门天险。

自古以来,柴门关就是九寨沟县的门户屏障,北周武帝时平定“夷民聚乱”、清雍正三年平定“帕纳皇帝之乱”和同治时平定“庚申变乱”,大军都是取道文县,由柴门关进兵,柴门关一破,南坪便无险可守。

柴门关位于县城南端郭元乡,接文县哈南寨,为川甘交界之处,是秦蜀古道上的重要关隘;其地下临大江,上依峭壁,中通一路,自古为“西蜀之保障,亦全川之咽喉”,关外峭壁上镌刻有“秦川锁钥”四个大字。清雍正初年,设关门楼阁,派营兵驻守,咸丰庚申事变,关楼毁于战火;公元1882年(光绪八年)松潘镇总兵夏毓秀与陕甘镇会哨于柴门关外马尾墩,见关危路险,南坪安危全系此关,于是与地方乡绅会商,由政府出资和地方筹款,修补岩路,复建关卡。夏毓秀亲题“秦川锁钥”牌匾悬于关楼之上。随着时间推移,特别是现代公路修通后,关楼湮没,牌匾荡然无存,如今孤存“秦蜀交界”四个大字勒于峭壁,上面刻有题记,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南坪乡土志》徐步蟾先生所写“南坪八景”之一“柴门关锁”即指此地。

4.以“红军长征”为代表的红色革命文化

1)红军长征中的九寨沟:

传统的认识误区:红军长征到过阿坝州的其他12个县,就是没到过九寨沟县;

造成的不良后果: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评定革命老区县,阿坝州只有九寨沟县被排除,其余均被列为革命老区。

2)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红军曾两过九寨

第一次是1935年7月到9月,主要是红一方面军将士在大录乡芝麻村、沙勿村、大录村等地停留,筹集粮草,此期间进行了著名的包座战役。第二次是一年后的1936年七八月间,主要是三过草地的四方面军和部分二方面军将士,为了与部队会合、筹集粮草先后到了大录和玉瓦。

3)应有的殊荣:九寨沟县成功申报为革命老区县

1997年,由县政协组织,在全县范围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红军历史调查,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宝贵资料,这些资料成为红军到过九寨沟县的重要佐证。长征期间,大量红军战士因伤病掉队,流落在了九寨沟民间,他们被当地的藏汉群众保护起来,据不完全统计共找到21名流落红军。在这21名红军中,原四方面军的有18人;原一方面军的有2人;原二方面军的1人。因病伤流落的15人;因作战失散的2人;被俘后获救的3人九寨沟县参加红军的1人。为迎接红军到来,九寨人民根据采花调创造了脍炙人口的《盼红军》,表达了对红色革命的期盼和拥护之情,至今仍传唱不衰

2009年,根据国务院要求在全国范围重新认定革命老区县的相关精神,在县委政府领导下,我县史志办、民政局、财政局三家单位通力合作,在补充了大量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写出了《关于申请认定九寨沟县为革命老区县的报告》提交给州人民政府,2010年9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九寨沟县列入全省81个革命老区县之中。

5.以“藏传苯教”为代表的宗教神秘文化

九寨沟县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聚居地,历史上白马氐、白水羌黑水羌、紫羌、邓至羌、吐谷(yu)浑、吐蕃、西番(西羌)等少数民族活跃在这块舞台上;而中央政府则先后在九寨沟县境内设置道、县、府、郡、卫、司、营、所等机构进行管理。唐五代以后主要是藏族居住,民国《松潘志》认为:羊峒八寨、荷叶九寨(上塘白河漳扎一带)的藏族为“吐蕃之后”,前山六部落(上塘黑河大录、玉瓦一带)的藏族为“西戎之后”,边山七寨、勿角八寨、关外五寨等(下塘一带)白马藏族为“氐羌之后”。清代南坪营设立以后,才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迁入。

1)藏传佛教

九寨沟县的藏族群众主要信仰藏传佛教中的萨迦派和苯波派,萨迦寺院主要分布在大录一带;苯波寺院则主要分布在漳扎一带,扎如寺和达基寺是两座最大的苯教寺院,其母寺为松潘尕米寺。而信仰万物有灵的白马民俗活动则属于原始的萨满教范畴。

2)汉传佛教

聚宝山风成寺是九寨沟县唯一的汉传佛教寺院,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在九寨沟县包括临近的甘肃文县汉族群众中有较大影响,现存庙宇为文革被拆毁后重建。以每年正月初九“春祈法会”(上九会)最为有名。

三、九寨本土文化的开发价值

“南坪曲子”早在50 年代,被一批文艺工作者在南坪采风时,发现并由《采花》调填词而作的《盼红军》更是几十年传唱大江南北,成为世人皆知能唱的时代小曲,《采花》风糜全国,周恩来总理曾建议东方歌舞团把它作为出国保留节目。南坪小调被专家誉为中国民歌王冠上的一颗明珠,收入了《中国民歌集成》和《中国曲艺音乐集成》。2003年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魅力12》的《采花》寻根访源节目,更是让南坪小调琵琶弹唱这一民间艺术奇葩让世人皆知。

“白马?舞”为代表的原始生态文化,它包括白马祭祀、民居、习俗、情歌、山歌等等,虽有一些媒体进行过报道,但大多浮在表面,粗制滥造,没有沉下去挖掘民族文化的精髓,显得支离破碎。民族文化内涵很深,需要狠狠地挖掘,才能发现文化真谛。白马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百花园的一支奇葩,随着时间的推移,已濒临消亡,大多优秀文化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必须尽快加以保护,挽救保护白马文化是为了充分开发和利用它。

如今,九寨沟风光名闻天下,但九寨沟旅游仅滞于观光层面。目前,九寨沟的旅游事业正从单一的观光旅游向复合的文化旅游过渡,从单一的“九寨沟游”向“全域旅游”发展,而今,旅游业发展新的理念“商、养、学、闲、情、奇”。“商”是指商务旅游,包括商务旅游、会议会展、奖励旅游等旅游新需求、新要素;“养”是指养生旅游,包括养生、养老、养心、体育健身等健康旅游新需求、新要素;“学”是指研学旅游,包括修学旅游、科考、培训、拓展训练、摄影、采风、各种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的旅游新产品、新要素;“闲”是指休闲度假,包括乡村休闲、都市休闲、度假等各类休闲旅游新产品和新要素,是未来旅游发展的方向和主体;“情”是指情感旅游,包括婚庆、婚恋、纪念日旅游、宗教朝觐等各类精神和情感的旅游新业态、新要素;“奇”是指探奇,包括探索、探险、探秘、游乐、新奇体验等探索性的旅游新产品、新要素。拓展出“商、养、学、闲、情、奇”旅游发展六要素,也只是基于现阶段实践的总结,随着旅游不断升级,今后还会拓展出更新、更多的旅游发展要素。这是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极大地增强我们旅游业的产业自信、行业自信和事业自信。而贯穿“商、养、学、闲、情、奇”旅游发展新六要素之中的核心和灵魂的又是文化。

而以“南坪曲子”为代表的地方特色文化;以“白马?舞”为代表的原始生态文化;以“扶州古城”为代表的名城故里文化,以“红军长征”为代表的红色旅游文化,以“藏传苯教”为代表的宗教神秘文化是九寨沟县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旅游经济实现“全域旅游”“世界九寨、童话天堂”的绝对优势。开发以“南坪曲子”为代表的地方特色文化;以“白马?舞”为代表的原始生态文化;以“扶州古城”为代表的名城故里文化,以“红军长征”为代表的红色旅游文化,以“藏传苯教”为代表的宗教神秘文化,将丰富九寨沟的人文旅游,可增加九寨沟县的人文景观,形成以“商、养、学、闲、情、奇”为新的旅游经济发展增长点,同时这也是九寨沟县实现全民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支柱产业之一。


版权所有 阿坝州九寨沟县委员会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九寨大道政务中心1号楼1楼  邮编: 623400

蜀ICP备18017262号-1 易极天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电话:400-8600222